兵法育儿(5):任性的家长,不会有好结果

陈郁 原创

2017-11-08 16:01

栏目:心理大脑

年龄: 3-6岁6-12岁

战争是残酷而充满不确定性的,因此军人特别是指挥员必须具备一种特殊的领导能力,要把战争规则运用得巧妙地当、灵活多变。对此孙子的《孙子兵法》中特别提出了“五危”的观点,指出了他心中高端军人最不应具备的五大人格缺陷。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在家庭育儿领域,也不乏有这样的错误思想。作为一个优秀的家长,同样应该避免这五项缺点。

孙子的原话是:“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我们今天只看“必死可杀也”

意思是:只知硬拼,就有被杀死的危险。

告诫我们:不要当匹夫之勇,不要凭借热血去做事,不要去死打硬拼,如果你说你非要怎么怎么样,你死也要怎么怎么样,就肯定会死···

我们在家庭育儿当中,其实这样的现象很常见。比如:

在家里,一定是女人带孩子;

我的孩子一定要考全班第一,不能比别人差;

我绝对不允许孩子这么自私;

我就要按照我的方法来,我才不相信什么育儿方法;

······

我们可以想象,这种过于偏执,过于绝对化的思想,在养育孩子,或者在家庭关系的相处当中,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

不仅在兵法上,孙武先生提出了这种不要一根筋的思想。在心理学当中,也有和他近乎一样的理论。心理学把这种不合理信念称为“绝对化要求”。

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友好地对待我",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通常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可能都依着你来,不可能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这样的人,一旦遇到某些事物的发生和他们的想法不一致时,他们就会受不了,感到难以接受、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扰。

如何解决这种一根筋的问题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们对事的态度、看法、评价,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举个例子:

两个同事一起上街,碰到他们的总经理,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过去了。这两个同事中的一个认为:"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个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了老总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 以至无法平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作。

所以呢,如果一个人过于偏执,就应该从调整认知的角度,让他放下这些执念。因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包容多变的世界,有无数不确定的因素,没有什么事是绝对的,不一定要妈妈一个人带孩子,爸爸同样也应该参与呀;孩子不一定要次次第一名,过程比结果重要啊;孩子不想分享,感觉很自私,但是无论什么情绪都有原因,是不是要问问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分享······

“必死可杀”,体现的是一种莽夫之勇,体现的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体现的是一种不周全的思维模式。要成为一个优秀合格的家长,这样的思维是要避免的。下一期,为大家讲述“必生可虏”又是什么样的问题。

声明:本文内容由U12家庭教育特邀专家陈郁提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0

还可输入14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