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熊孩子”这种病,终于有药可以治了

八戒哥哥 原创

2016-11-07 11:00

栏目:心理大脑

年龄: 3-6岁6-12岁

U12阅读提示:本文适合所有孩子的家长阅读,全文1700字,需要花费您约5分钟的时间

但凡有了孩子的家长,随着孩子从可爱动人的小天使长成让人暴走的熊孩子,都会陷入深深的苦恼中。并且,熊孩子的熊因为各自的性格不一样,呈现方式就完全不一样,有的家长觉得,自己家的娃太皮了,咋这么熊;另一方面,也有家长会觉得,自己家的娃能不能稍微熊一点,咋这么安静?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性格是从哪来的。从源头入手,帮助家长们面对熊孩子可以对症下药。

一、性格是先天和后天交织的产物

通俗来讲,每个人的性格都是由遗传和后天的成长环境共同决定的。每个孩子从一出生,就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流淌着祖传血液里的个性。另外,随着孩子从婴儿时期不断成长,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父母、亲友、老师等都会对其造成影响,孩子的性格也就逐渐发展起来。因此心理学家巴普洛夫说过:“性格是天生与后天的合金,性格除了受到祖传基因的影响外,还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得到完善。”

二、早期童年经验塑造日后的行为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心理学家麦金农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性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用另一句话来说,大家应该会更容易理解,那就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孩子小时候的成长对其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孩子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会使孩子发展不良的人格。心理学界早就有相关的研究,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的描述对于我们理解幼儿期健康人格的形成颇有启发。

(1)第一阶段,年龄为0~1岁

这一阶段,孩子处处离不开成人的照料。如果没有成人他们就不能生存,因而他们自身的无助感也就最为强烈。如果能够得到成人悉心、有序的喂养与爱抚,那么在他们的心里就会体验到一种对养护者与周围环境的信任感,并由之而衍生出安全感。以上这些都是形成健康人格的核心基础,反之,倘若孩子得到的照料是粗心、冷漠、无序的,他们则无法对养护者和环境建立起信任感,内心会充满恐惧。

(2)第二阶段,年龄为1~3岁

在这个阶段里,孩子已经不是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婴儿了,逐渐有了自己的小心思,所以有时候会干出一些让家长不乐意的事情。这个时候呢,家长通常会指导孩子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孩子如果不够配合的话,矛盾就随即产生。

毕竟孩子还小,家长一定要多一些耐心,尊重一下这些小屁孩的“小心思”,不要过于武断,或者过于严苛、惩罚不够公正,这样容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和羞愧的情感,甚至会引发他们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畏惧与同伴交往等不利于健康人格形成的行为。

(3)第三阶段,年龄为4~5岁

有孩子的人都知道,这个时候,孩子已经挺大的了,基本上很多事情都会干了。这一阶段的孩子与上一阶段相比,他们清楚地知道什么事不该干,要不然会受到批评。如果家长在这一阶段里能够鼓励孩子的自我创新精神,并不时提供一些条件来促进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孩子便很容易表现出勇于创新、做事情自信、勇敢等健康人格的行为。反之,如果养护者忽视甚至嘲笑孩子的创新行为与想象力,认为它们无非都是一些幼稚之举,并通过语言或行为的方式有意或无意地用这种看法影响孩子,那么孩子就无从获得对自己行为的肯定和对能力的自信。在日后行为中,难免表现出畏缩不前、犹豫不决、信心不足等与健康人格相去甚远的行为特点。

三、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的人格

家庭是最初对人的人格形成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因素。美国学者鲍姆林德对不同类型父母教养子女的方式对子女个性的影响作了比较研究,感兴趣的家长可以搜索鲍姆林德四种基本的教养方式的研究。

四、社会文化环境塑造人的心智

人不是孤立的,而是社会中的一员。人与社会相互影响,因此,人的性格形成与社会文化是分不开的。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例子,应该要数“孟母三迁”了,为了给小孟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孟母三次搬家,成就了后来的亚圣。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环境,比如,提到南方人,人们脑子里往往会有一个印象就是儒雅,提到北方人,人们往往会觉得比较豪爽,这都是地域环境、文化所造就的。

好了,分析完人的性格是从何而来的,家长们也一定已经清楚了育儿的重点方向了。因为遗传的部分无法改变,那么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家长们要努力的就是给孩子构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尤其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

熊孩子的熊真的是有药可治的,要想他变乖一些,变得不那么顽劣,都掌握在家长自己手中。

作       者:陈郁  U12育儿撰稿人

图片来源:网络

U12育儿原创文章,非经允许谢绝转载

评论0

还可输入14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