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的孩子只是在以另一种方式生活

陈妍妈妈 原创

2017-09-20 15:04

栏目:心理大脑

年龄:

现在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说会道,活泼开朗,会“来事儿”。

似乎这样的孩子将来才有更多的机会,接近成功。

所以,就经常会到有家长抱怨说自己的孩子太害羞。

“只要有人和她说话,她就会躲在我身后,并且不回答别人。

所有的人都知道她害羞。真的好希望她能大方一点,这样才讨人喜欢!”

那么害羞内向的孩子真的就不如外向活泼的孩子好吗?

当然不是。

首先,孩子害羞内向,很可能是接受了别人贴的标签。

孩子们常常接受别人给他们贴的标签,并且会用这些标签来寻求过度关注,作为消极力量,在感觉自己受到伤害时进行报复。

或者作为在受到挫折时予以放弃的一种方式。

害羞还可能是达到一个下意识的目的的行为。

在有些案例中,害羞的孩子可能有一个外向、交往能力强的兄弟姐妹,这个害羞的孩子可能在下意识中决定自己不得不找到其他方法来得到在家中的归属感。

其次,内向与自尊没有关系。

低自尊来源于不接受自己。

如果你给一个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你可能是在宣判他一辈子都是一个害羞的人,这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包括孤独、不合群以及害怕尝试。

那么,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孩子非常害羞,应该怎么做呢?

1、你觉得孩子是退缩,其实他只是在观察

有时候,孩子退缩是好事,尤其是当他们想先看看一种新情形的时候,或者当他们觉得自己不喜欢与人交往的时候,或者是在被强迫按照别人的标准来行为举止的时候。

应该允许他们谨慎地对待这些情形,不要给他们贴上害羞的标签。

2、不要替孩子回答别人的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确实退缩,不要替他们回答问题,也不要试图哄他们开口。你只需要继续交流,并相信孩子在准备好之后会加入进来。

3、不要在别人面前,说孩子害羞

向别人介绍孩子时或者当孩子拒绝说话时,不要说他害羞。

4、不要用自己的行为标准来要求孩子

审视一下你是否在以某些方式强迫孩子以某种方式行为举止。

你们可能陷入了权力之争,而她是在用沉默这种消极的力量来表明你不能强迫她按照你的想法行事。

要退后一步。孩子也可能把“害羞”当成了自己感觉特别的一种试,因为这为她带来了大量的关注。

要让孩子做她自己,并拥有自己的人际关系,你不要夹在中间。

5、不要让害羞成为孩子的借口

不要让孩子的害羞成为阻止她做需要做的事情的借口。

要告诉孩子:“感觉不安没关系,但你仍然需要去上学。我怎么做才能帮助你感觉更舒服呢?”

 

虽然,性格外向和内向的人,成功的机率是一样的,但有些家长却还是偏好于,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活泼开朗,人见人爱的孩子。

有时,正因为家长的这种思想,反而让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情况,就要注意

1、不要过度宣扬性格外向的好处

要让孩子知道,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拥有同样多的优势。他们只是有不同的优势而已。

2、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经历一些痛苦。

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如果她不喜欢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结果,她想怎样改变都取决于自己。

当孩子感觉到内向也是一个合理的选择时,她就能更自由地决定怎样改变。

3、要了解孩子“害羞”背后的原因。

要跟孩子谈谈,并努力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以了解其行为对他们来说是否是个问题。要问孩子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你帮助他们更加自在地与别人相处。

4、要和孩子讨论她的行为,而不要给她贴士“害羞”的标签。

例如,你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我注意到有人和你打招呼 ,你会用手把脸挡起来。你这样做是因为你认为这是玩游戏吗?还是因为你想让他们别打扰你?”

如果你希望他们别打扰你,或许你可以告诉他们,我现在不想回答任何问题。

5、不要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

在孩子还没有准备好时,不要试图强迫他们进入一些情景。要帮助他们找到能感觉更舒适地采取的小步骤。不要试图强迫他们在亲戚朋友面前表演。

6、要创造一个平等交流的安全环境。

孩子在安全的环境里能更加自由地抒发内心,还要让孩子在家里学会大声说话,然后要允许孩子决定是否想在外面大声说话。

定期召开的家庭会议是个不错的方法,孩子能学着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感受、给予和接受致谢,并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头脑风暴。

 

只要家长能够尊重孩子的性格和决定,孩子们便能了解,他们可以按照自己感觉舒服的方式行事,而不会被贴上标签或被强迫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

他们还能学会说出自己想要的,而不是期待着别人会读心术。

 

表面上同样是害羞,但有的孩子只是一时受到了打击,丧失了信心。

这样的孩子,父母只要帮助他找到自信缺失的原因,孩子就能重新振作起来。

即便,有的孩子真是就是性格内向,天生害羞,也没关系。

他们只是选择了一种安静、内向的生活方式,我们需要做的,是接受并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

真心地接纳他们,就像我们喜欢那么活泼开朗的孩子一样。

声明:本文由U12家庭教育网签约作者陈妍撰写,仅代表其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0

还可输入14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