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有个“破坏大王”吗?

西贝 原创

2017-07-10 15:26

栏目:心理大脑

年龄:

点击播放按钮即可收听主播赵伟朗读音频

  

文 |西贝

三岁的晨晨让妈妈很是头疼,因为他的破坏力实在太强了。不仅喜欢拆卸自己的各种玩具,就连家里的物品也不放过。杂志“唰”的一下被他撕了满天飞,房间的小闹钟被他拆了“面目全非”,新买的玩具小汽车被他弄得“粉身碎骨”,就连阳台上的花都逃不过连根拔起的命运……

相信面对这样的场景,你会无奈又生气吧?但是一定要冷静,因为无论你怎么阻止,怎么去批评,孩子还是会乐此不疲地进行着他的“破坏”行为。

这个时期的孩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身边接触到的这些东西他们都觉得很新鲜,总想着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甚至自己开始动手操作起来,他们会想:“这个东西是什么啊?怎么做的呢?看着很好玩的样子,里面装着什么呢?要不我打开看看?”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往往一不不小心就闯了祸,触及到我们生气的点。但是,如果我们不想扼杀他的这个好奇心与探索欲,就要包容他的破坏行为,只有正确理解了,才能给孩子正确的指导,因为“破坏”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一位妈妈买了一块贵重的金表,被淘气的儿子拆得乱七八糟,她非常生气,打了儿子一顿。后来这位妈妈带着“面目全非”的手表来到陶行知先生面前抱怨了一番,陶先生听了笑笑说:“坏了,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妈妈一脸愕然。原来这位妈妈是陶先生一位朋友的夫人,随后她向陶先生寻求补救办法。后来,陶先生拿着那只坏表,先带着孩子一起到了一家钟表店看师傅修表,然后又送了孩子一只旧钟拿回去拆装,那位朋友的夫人很不解。陶先生说:“孩子拆表是因为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其实就是一种求知欲,原是有出息的表现。你打了他,不是把他的求知欲打掉了吗?与其不分青皂地打一顿,不如引导他去把事情做好,培养他的兴趣。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应该学习爱迪生的母亲,那么理解、宽容孩子,那么善于鼓励孩子去动手动脑,这样,更多的‘爱迪生’们就不会被打跑、赶走了。”

面对孩子的“破坏”行为,陶行知先生选择的是接纳并积极地参与其中,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探索。当孩子将玩具小汽车拆坏了,我们也可以选择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引导孩子去观察:小汽车里有什么,它是怎么会响,怎么会跑起来的,又怎么会停止的,帮助孩子一一去寻找答案。当孩子处于好奇与探索这个阶段的时候,我们需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条件,比如给孩子买一些便于拆卸的东西,当然,也要告诉孩子哪些东西是能拆的,哪些不能拆,一拆就坏了,可以像陶先生一样给孩子买了一只旧钟,这样不但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能让他感受到拆卸的乐趣。

声明:本文由U12家庭教育网签约作者西贝撰写,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评论0

还可输入14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