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攀比,家长怎么做?

叶佳妈妈 原创

2017-07-26 16:50

栏目:心理大脑

年龄:

幼儿园的孩子从进入集体生活的那一刻起,从众心理便开始伴着不断增长。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校园攀比风愈演愈烈,让很多孩子迷失其中,更让工薪阶层的家长们苦不堪言。

其实,一般来说,幼儿园和低年级的小学生不会太关注衣食住行,如果有出现攀比的现象,一定是家长在背后暗示或怂恿过。

比如“哟,你们家小朋友的衣服哪里买的啊,这么好看,改明我也给我家娃买一身”“噢,原来是阿迪啊,多少钱,2000块钱有没有?”“我家孩子上的都是最贵的培训班,她是我差点用命换来的,怎么能上差学校呢?”……那口气,仿佛物质上差了些就如要了家长的命一样。

孩子呢,长期以往在这种暗示下,在学校也会进行攀比“为什么他上课可以带手表?为什么他上学时可以带手机,我也要!”、“我不要1块钱的冰棒,我要吃哈根达斯,小明说那是最好吃的冰淇淋。”“妈妈你不要用这个包,我同学妈妈用的LV,你也买一个吧”……

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上大学了,爸爸妈妈去探望时,孩子觉得父母形象差,丢了他们的脸,不肯面对家长?可能就是从小就有攀比心里,觉得自己家比人家差,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这是一种虚荣。

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和“虚荣”为基础的盲目追求,用来展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甚至更胜一筹获取心里满足。

经常攀比的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可能会凭借父母的资产嘲笑同学,不重视成绩,认为金钱和物质胜过一切;条件差一些的,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或产生怨恨父母无能的情绪。

那家长怎么做才可以正确教导孩子呢?

1. 给孩子讲讲故事,帮助孩子竖立正确的三观和人生意义。

比如讲讲巴菲特那么有钱,捐出460亿美元给世界,却开着老旧的汽车,住在俭朴的房子里。他对物质的需求如此的简单,那是因为他内心富足强大。他知道金钱和物质,那些只能带来短暂的快乐,无法在心灵里获得快乐和满足。

家长可以让孩子知道,父母赚到的钱都是爸爸妈妈的,坐吃山空消耗会很快,父母并不能保守孩子一辈子,不要指望在父母的爱里获得求自信。生活条件优越不代表永远优越,孩子之前应该比的是成绩,是谁进步了。

当孩子本身学到一技之长后,用知识武装自己,做出一些对世界有帮助的事,那才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因为不靠天不靠地,靠自己走出来的路才是真正的值得骄傲的经历。

2. 让孩子多读书,保持自己的风格气质,不跟风、不羡贵。

一个人读的书越多,越能看到自身的渺小,越容易谦卑和满足。比如特蕾莎修女对穷苦百姓的关怀超越了国界,他物质的贫穷与世界影响力有巨大的反差。当孩子在书里寻到生命的价值后,专注的朝着标杆直跑,抵挡各种物质诱惑。

比如某位女孩在学校一直用的是十几块钱的小包,在学校受到不少同学的嘲笑,但她毫不在意。当他背着包外出旅游时,很多人却很赞赏她的眼光,直夸这款小包,就连大咖都对这款小包爱不释手。

这就是这孩子的个性!当她穿出自己的风格特色、拥有特属的气质时,根本无需攀比、追赶潮流,因为她本身就是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



声明:本文由U12家庭教育网签约作者苏小夜撰写,仅代表其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0

还可输入140个字